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8

研究指出全球水务业的腐败贪污问题

国际透明组织在一报告指出,从输水的小额贿赂到水力发电资金的抢劫,供水部门的腐败问题就是水危机的根源。数十亿人的生命因此而受到威胁并导致世界各地环境问题的恶化。
该报告还强调了对工业污染、水管理操纵和分配政策问题被隐瞒的情况。这一反贪污组织的主席拉贝勒说,水行业中的腐败现象是一项基本的管治问题,但在很多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和食品和能源安全的全球性政策措施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该报告说,水资源管理的腐败问题破坏了水供应的持续性,引发了水的不公平分配并导致了重要生态系统的退化。该组织强调,中国环保法规的执行不力导致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水力发电行业的腐败问题因造成了水坝成本的上涨和妨碍了人员重新安置而受到了批判。
据国家媒体报道,不符合欧洲排放最低标准的机动车将在6月到9月间禁止在中国首都北京的马路上行驶。此做法旨在提高夏季奥运会期间的北京空气质量。
报道称,北京现约有330多万辆机动车,其中有30多万辆没有符合欧洲排放最低标准。这些车辆的档风玻璃上贴有黄色标签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 大部分贴有黄色标签的车辆为货车,这些车辆将在7月1日到9月20日间禁止在北京马路上行驶。"他接着说:"限制高污染排放车辆是北京解决污染问题的首要任务。

报道说,北京去年完成了246个"蓝天日"的目标, 但空气污染仍是这个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正进行历来最大的一次土地收购,以让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一遍土地回复原状。 全美最大的糖制造商美国制糖公司已同意出售其所有资产,并在未来6年结束业务。佛罗里达州州长查理‧克里斯特形容这宗交易"同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即黄石国家公园的创建一样极具纪念性。"

该报告称,甘蔗种植地将变回为湿地和水道,这将有助净化受污染的水域,从而水流亦将会回复自然。

保育组织大沼泽地基金会的 说: "这真的是奇妙极了,我相信我们当中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想大沼泽地到底会有多少变化。"
英国广播公司周三报道,援助机构乐施会已作出警告说,生物燃料并未能抗击气候变化,并导致了食品价格的上升。乐施会在一报告中说,转向种植能源作物已让30多万人陷入贫困。
该报告批评富裕国家利用补贴和税务减免来鼓励使用粮食作物来生产替代能源。

乐施会呼吁欧盟取消在2020年让10 %运输工具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计划。他们认为此目标将改变土地的用途并使碳排放增加70倍。

报告的作者说,生物燃料"从粮食生产中窃取作物和土地,从而数百万的人的生计在这过程中被摧毁"。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的专家、社会活动家和环保组织日前发出公开信,呼吁对四川省和云南省境内正在筹建的水电工程进行风险评估。他们敦促政府在地质不稳定地区建设更多水坝之前,进行重新审查。
上述信件是在中国水利部宣布5月12日地震造成2380座水坝被摧毁或受到损害后发出的。

水污染专家、《中外对话》撰稿人马军称,发出这封信,是希望表达公众对上述地区水坝建设潜在风险的忧虑。他说:“我们感到必须表达我们的担忧,希望类似的悲剧性错误在未来可以避免。”

马军还指出,如果水坝溃决,所造成的损失将比地震本身的损失大得多。
路透社报道,日本首都东京将引入强制性的碳排放设限与交易制度,以减少大型办公室和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
报道指出,周三该市议会将通过的这一排放限制将针对东京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它们的碳排放量占东京总排量的20%。

日本环境大臣对该强制性措施表示欢迎,因为它正符合了首相福田康夫削提出的削减碳排放的计划。

环境大臣鸭下一郎说: "这是令人鼓舞的努力...我们希望对此表示欢迎的同时,能显出我们对这一做法的重视。"
据路透社报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亚洲水资源问题研究所的成立会上指出,有限的水源将可能加剧未来世界各地的冲突。他把全球变暖和日益增加的城市看作是引发水资源危机的因素。
李显龙在资源政策学院成立会上说:“越来越多城市和国家视水供给为安全的隐忧,并为引发冲突的一潜在因素。"

报道说,李显龙把缺水的问题归咎于缺乏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他呼吁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和革新。

在另一份声明中,亚洲开发银行警告说,由于管理资源不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十年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
英国《卫报》周二报道说,肯尼亚已批准一项具争议性的生物燃料项目。该项目将在一容易出现粮食短缺的地区进行。农民和渔民都担心把200多平方公里的塔纳河三角洲变成甘蔗种植场后,他们的生计将被摧毁。
N  的 说,当地上市公司马赛糖业所提议这一项目将是"一个生态和社会的灾难"。

他说,"这将严重损害我们无价的国家资产,并会危及到三角洲居民的生计。"

发展活动家说,在非洲的耕地不应该用来种植非食用作物,特别是在容易出现食物短缺在地区。
英国《卫报》周一报道说,世界顶尖气候科学家詹姆士‧汉森将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呼吁以侵害人权及大自然的罪名把大型化石燃料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送上法庭。
目前作为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主任的汉森将在他曾向国会发表关于全球变暖重要讲话的二十周年之际而发表演说。他指责化石燃料公司的负责人热衷发布有关气候变化原因的虚假信息。

报道指出,汉森正呼吁停建新燃煤发电厂,但同时建立耗资低的发电网以助加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与石化燃料相比的竞争力。170个国家的部长们正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举行会晤,讨论如何处理危险废物所带来的风险。参与者将考虑为电子和电脑废物成立一个新的管理机构。 这一为期五天的会议将重点讨论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影响。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从船事件造成的污染到水银中毒等所有类型的危险废物的报告均在议程之内。

这次会议是在控制全球危险废物交易的国际公约,即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下组织进行的。

中国已批准了巴塞尔公约,然而绿色和平却说,仍然有大量的电子废物从美国途经香港进入中国南部。

Saturday, September 1, 2018

中国能否依靠天然气去煤?

一连串信号表明: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经济体,正在加速减少对煤炭的依赖。2013年6月,奥巴马在其《总统气候行动计划》()中表示,美国将叫停对海外新建燃煤电厂项目给与官方资金援助。7月,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也表示将停止为燃煤发电项目提供融资。近日,中国也表达决心降低煤炭消耗来推展空气污染治理。

然而,各国减煤的动机条件并不尽相同。美国的“去煤化”运动得力于其国内蕴藏丰富的页岩气带动一波能源革命,自然而然地对煤炭及煤电产业形成挤出效应。而中国的“去煤化”更多是行业发展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核心在于尽早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

中国煤炭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目前已经步入产能过剩和行业重组的阶段。中国经济近年来增速放缓、国家对于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及长期以来针对能源体系的高效和清洁转型,使煤炭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放缓。

全球经济疲软和“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体系重构效应是另外两个重要原因。最终,随着全国治理大气污染行动的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首提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部分相对乐观的政府智库甚至力谏政府在2015年实现煤炭消费达到总量峰值。

面向这些目标,中国寄希望于以天然气替代煤炭(“煤改气”)。在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及对煤制天然气的鼓励。

然而中国在“去煤化”的历程上,对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当保持审慎,尤其应当长远考虑其政治经济影响。

煤改气的风险

把电厂等主要排放源迁出重点污染控制地区,移到大气环境容量尚有富裕的欠发达地区,也仅是权宜之计。虽然新电厂的建设伴随着技术和能效的改善,但仍然会使得相应西北地区蒙受环境压力,加剧其本身已经趋紧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形势。一旦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红线得以突破,将可能使得中国西北的生态屏障发生崩溃。

换言之,短期转移污染的措施在长期看来可能得不偿失。比如北京在奥运期间治理大气污染所开展的阶段性攻坚措施,其环境成效在当前严重的区域性灰霾污染前已经丧失殆尽。包括首钢等在内的高耗能高排污企业的搬迁,在本质上并没有减少区域的污染排放水平,短期内对环境容量需求的改善很快就被迅速增长的污染源所湮没。

“煤改气”虽然可能使得中国重点地区的能源体系在短期内更加清洁,但应当正视中国并非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资源大国的这一现实。如若为了实现能源体系的清洁化,在整个华北地区推动燃煤热电的燃气改造,如此大范围和高强度地以天然气为重点进行燃料替代,气源保障将越发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掣肘。尽管中国已和俄罗斯签订一项天然气重要协议,但之前其它签订国曾遭受俄乌斗气使气源中断的池鱼之殃,需引以为鉴。

为免依赖国外气源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后果,中国至少要准备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前,中国致力于与俄罗斯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与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也希望进一步升级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区性战略,如何处理好中国势力深入前苏联国家且影响逐渐加大后的地区国际关系,是中国加大北西两大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中抹不开的战略议题。

此外,煤改电、外调电等措施也无助于京津冀地区降低其自身的碳强度。京沪深广等中国一线城市以及中国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如果不能引领中国尽早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实现低碳转型,气候变化所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仍然存在。

从中国能源体系的结构入手,无疑是找到了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核心。但在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逐步实现“去煤化”是一场极具智慧的历史考验,同时也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在技术和经济上取得进一步突破的空间和机会。当下提高优质化石能源比重的措施,应当定位于中短时期和局部范围,为可再生能源在中长期最终取代化石能源争取时间和空间。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上网、输配和利用等关键环节问题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在中长期应当更为强调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和电力体系中的战略作用,并加快确立可再生能源的主体地位。